您的当前位置:博库网首页 > 电子书专题 > 构建现代物流体系 > 第5章

第一章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 确立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节 揭示现代物流业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

第一章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多次强调要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强辐射的供应链环境,服务产业链延伸,促进其他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实施路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论述对指引新时代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1]。这一重要论述站在生产与消费交互关系高度,强调了现代物流业在保障国民经济平稳高效运行中的重要地位,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科学注解,对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保障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一)促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美丽富饶,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开展经济社会建设,复杂多变的地形地貌、丰饶的自然资源、多彩的人文风貌、门类有别的产业布局,使不同区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比较优势。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舟楫之便,适宜发展技术、资本、人才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口导向型产业成为长期特色;中部地区沃野千里、人口众多,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繁衍,是发展内需型产业、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沃土;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蕴藏丰富,适宜发展现代农林业、装备工业,向北开放空间巨大;西北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生态承载能力相对薄弱,新能源新制造新贸易方兴未艾,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启封了欧亚贸易的“千年陈酿”;西南地区风光旖旎、风情独特、文化多元,旅游业商贸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我国区域发展分工大格局的形成,既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比较优势,更有赖于发达通畅的物流网络和连接生产、消费的物流服务体系。随着交通强国建设深入推进和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我国生产力布局将更趋优化,在更大范围、最大限度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党的十九大作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促进国际国内产业大分工、大合作的现代大生产模式发展,加快不同产业门类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物资大交换,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必须按照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要求,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实现相关产业部门对内对外发展大腾挪,将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最终产品物流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更加高效连接生产、消费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加快产业的价值提升和创造进程。

实体产业的跨空间分布特点和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物资交换需求,催生了现代物流业空间位移服务和时间存储价值的新发展。不同经济区域间相互联系与城市间互动必然依赖有形的物流网络与无形的物流服务。通过构建连接不同地区的物流通道网络、完善全国各地不同层级类型的物流节点、促进形成高质量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打造高效的物流服务产品,现代物流业打破生产经营活动的时空限制,将不同地区紧密连接在一起,为优化我国经济空间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更好条件。

(二)推动实体经济运行降本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国家物流费用成本偏高,这其中就有运输效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种运输方式各自为政发展,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协调不畅、彼此结构不平衡不合理导致的[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流域管理统筹协调等重大问题,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怎样统筹协调发展、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综合运输效益。

物流费用是实体经济运行的重要成本之一,也是影响生产、消费的重要因素。降低物流成本既是增强企业产品价格优势、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又是提升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发展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具有重大意义。199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5 182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24.0%;2012年为9.4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为18%。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三去一降一补”重要部署,明确要求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帮助实体企业降低成本。近年来,在各地方、相关部门和行业共同努力下,物流降本增效取得积极成效,社会物流成本水平总体保持下降态势。2019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4.7%,降本增效成效明显。但横向看,仍明显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物流降本增效仍任重而道远。

(三)促进生产和消费高效匹配

生产和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两大重要环节,并非天生就能在时间、空间上任意匹配。工业生产一般以批量化、标准化为主要特征,个人消费则具有碎片化、个性化特征,再加上市场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问题,导致批量化、标准化的产品很难直接满足市场实际消费需求。对此,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查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并据此安排生产;消费者可以通过广告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获取各类商品概况信息,并据此进行选购,从而通过层级复杂的商贸流通体系和服务网络,使商品从工厂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但这种基于有限信息传递的产品改进、商品选择和流通方式,效率往往十分低下,国民经济运行也因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信息匹配效率不高而导致低效和浪费。

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现代供应链的出现将生产和消费紧密连接起来,使供需匹配效率大为改观。由于现代供应链打通了各个环节的商品需求、库存、运输等信息,消费者对商品数量、品质等需求信息可以通过供应链条及时反馈给企业,既为生产企业借助现代工艺安排小批量、个性化商品生产,乃至柔性化生产和生产服务化创造了条件,又为物流企业开展高度组织化、网络化的物流服务奠定了基础。因此,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高效的供需对接方式,提高了库存周转和商品流通速度,使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大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商品销售从传统分级流通体系中解放出来,为工厂直供、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模式发展创造了条件,彻底改变了传统商贸业发展生态,形成了全新的产业发展和消费场景,为生产和流通组织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手段

(一)与现代技术装备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

科技创新是推进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促进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技术装备的广泛应用使各物流环节衔接更为紧密,为现代物流业高效运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由于现代科技及其与车、货、运、站等物流要素结合方式的多样化,衍生出十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车辆环节,辅助驾驶、车辆定位、行车安全等新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在货物环节,产品跟踪溯源、冷链温度控制、货物标签与识别等技术手段日臻成熟;在运输环节,运输网络规划、车辆路径优化、智能调度、多式联运衔接等新技术大显身手;在场站(包括物流枢纽、物流园区、运输枢纽、货运站等物流节点)环节,智能运营规则管理、仓库选址、布局设计、库存优化、车货匹配等新技术应用空间广阔。特别是这些应用场景可以积累海量数据,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分析、发展战略决策、供应链风险评估和控制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现代技术装备在物流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多样性,而且催生了全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和物流新业态,成为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在仓储环节,机器人与自动化分拣、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叉车、货物识别等技术,驱动传统仓储向智能仓储转型;在干线运输环节,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货轮、无人驾驶铁路货车、无人驾驶卡车彻底改变了干线运输格局;在“最后一公里”配送环节,小型无人机、快递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设备等彻底突破了人工的体力局限;在末端环节,智能快递柜等使配送时间窗口大幅延长。总体看,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大大加速了现代物流业向智慧物流迈进的进程,加速生成智慧经济新形态。

(二)与社会再生产各环节深度融合,孕育新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现代物流业连接着生产和消费,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商贸业模式变革,现代物流业进一步深化与相关产业的联动融合,通过流程再造、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形成协同效应,建立新型产业融合战略合作关系,并催生形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主要体现在电子商务与快递网络相互赋能的“新零售”、物流枢纽网络、物流枢纽经济、网红经济、工业互联网等。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将生产、流通、消费更加紧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深度融合的嵌入式发展关系,又因物流业态模式创新持续推进,通过需求拉动促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对不同产业间的组合、不同行业间的整合、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产业链环节的分化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手段和组织形态变革环境,从而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建设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业贯穿一二三产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实现自身产业形态创新的同时,物流服务运行与业务操作,已经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深度融合,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物流新业态,这些新业态有机对接生产和消费,及时捕捉和培育对产业发展具有拉动作用的新需求,进而使得新业态具有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农业农村方面,现代物流业与“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相结合,改变了农村流通方式,产生了农村电商物流;在制造业领域,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改变了原材料、零部件供应方式,产生了精益管理、敏捷制造、智能生产等新模式;在商贸业领域,线下快递与线上电子商务融合,产生了电商快递;在其他服务业领域,现代物流业与旅游业密切结合,壮大了旅游购物,与金融业融合,产生了物流金融,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发展新业态孕育新产业的重要阵地。

(三)推动要素跨区域跨产业流动,激发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将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指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对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资源要素在区域、产业间高效流动,是提升经济运行活力的重要手段,但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对要素流动的要求相比,行政主管部门“各管一行”、地方政府“各管一片”的管理体制造成相关政府部门推动要素跨行业、跨区域流动的内在动力不足;同时,要素市场化体制机制不健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经济发展要素缺乏自由流动的环境条件和手段,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面临一定障碍。

现代物流业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借助系统化组织和网络化服务,能够为货物和其他资源高效流动提供有力支撑,对打破传统经济运行管理方式限制,加快要素在区域和产业间聚集、流动具有积极作用。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例,通过引导物流、制造、商贸、金融、信息等产业资源在国家物流枢纽及周边聚集,实现产业要素高度融合,形成以现代物流业为要素流动组织者的枢纽经济新模式,并通过改善物流服务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服务。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得到相关省(区、市)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枢纽经济模式已为社会所接受。同时,通过建立跨区域物流通道,引导资源要素在沿线地区自由、规模流动,促进不同产业链环节在沿线城市合理配置,培育形成通道经济新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成为促进要素跨区域跨产业流动的有效方式。此外,通过搭建物流信息和交易平台,引导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平台上“多流汇集”,形成平台经济新模式,对突破要素自由流动障碍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依托

(一)畅通“双向通道”,推动解决“三农”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阶段,城乡差距大最直观的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3],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4]。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引领和基础保障作用,一方面,有利于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扩大农村市场工业品优质供给,丰富农民物质生活;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村产业发展环境,创造良好的致富条件,并带动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面貌,对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切实提高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具有重要作用。

(二)便利居民消费,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5]。在发表2019年新年贺词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候,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还在辛勤工作,我们要感谢这些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6],这是对城市物流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方面所作出重要贡献的生动阐述和充分肯定。城市物流是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集中体现了城市管理水平。统筹城乡、城际乃至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发展,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完善废弃物物流服务体系,对保障城镇居民“购物到家、食品到桌”的日常消费需求,保障城市“吐故纳新”、正常运转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更好满足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保障物资供应,托底经济社会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粮食、能源等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供应高度重视,深刻指出要确保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7];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8]。同时,保障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应急物资供应关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重视,指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9]

无论是保障战略物资安全还是应急物资供应,现代物流业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构筑强大的国内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和全球物流网络,能够为粮食、能源等战略物资供应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强大的应急物流体系,将有效保障米面粮油、肉禽蛋奶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医疗救助物资、防疫物资供应,为妥善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10]。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现代物流业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路径,即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维系双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通过延伸农业供应链、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创新商贸产业链,深化现代物流业与一二三产业协同联动、紧密融合,提高我国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

一、延伸农业供应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一)促进生鲜农产品规模化发展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主要农作物产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并用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农产品流通较大程度受到农产品自然特性和运输条件限制,除常温条件下易于保存、运输的粮食、棉花等少数品种外,绝大多数农产品销售范围基本局限在产地周围200公里范围内,只能借助销地化种养在全国各地布局种植地,这不仅使对土壤和气候条件要求较高的特色农产品丧失了规模化种养的可能,销地化分散种养的农产品也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对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产生较大影响。

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冷链物流、电商物流的发展,能够彻底打破农产品流通范围受限、产品损耗过高、产销信息不对称等困境,通过建立覆盖范围广、服务功能强、全程不断链的冷链物流网络,依托电商平台、微商、直播等新型销售模式,有效地将产自特定区域的特色生鲜农产品销售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销售半径呈指数级扩大,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供有力支撑。

(二)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增值水平

现代农业竞争已由产品间竞争转为产业链间竞争。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能有效弥补我国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竞争优势不足的缺陷。我国传统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产活动主要集中在原材料供应环节,缺乏向产业链两端的有效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不足,副产物综合利用程度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65%,比发达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从产地到餐桌的产业链条不健全,影响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现代物流业特别是高效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巩固农业加工链、快速发展农业服务链、不断完善农业功能链,助力农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增值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冷链物流服务,可以打通“从产地到餐桌”农产品销售链条;通过城乡物流服务,可以有效连接农产品种养和城市制造加工能力,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通过综合物流服务,搭建多种物流服务模式、构建“航空+高铁+公路”组合运输模式,可以打通农产品上下游,深耕产销两端需求,提供农产品种植“育、产、销”一体化解决方案。

(三)助力农业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11]。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总目标,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至关重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工业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局限于种植、养殖等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既涵盖产前的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生产资料供给,也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农业产中环节,还涉及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等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是一个全产业链体系。

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农业供应链发展,能够在产前、产中、产后等领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有效整合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实体相关服务及信息,高效组织并管理从供应端到消费端所涉及的采购、生产、运输、流通加工、储存、配送、分销等活动,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的目标,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二、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支撑制造业形成国内生产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12]。服务强大国内市场,提高供给与需求匹配能力、效率与水平,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支点。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制造业细分为31个大类、179个种类和609个小类,涵盖衣食住行、科教文卫、五金机具、装备器械、仪器仪表、电子信息、金属加工、能源化工等领域。同时,制造业产业链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制造、订单处理、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我国门类齐全的制造业分布在广阔空间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上下游和区域分工关系,只有确保供应链产业链畅通,才能实现产业安全高效运行。发达的现代物流业能够有力促进原材料、零部件、中间品、最终产品在生产企业间无缝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确保供应链产业链顺畅运行,并为商品生产与最终消费紧密连接提供有力支持,对支撑制造业形成国内生产大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二)支持制造业充分利用全球资源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与经济全球化。进入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任务,更需要善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共同做大全球制造业市场,促进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民众。不断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迫切需要强大的现代物流服务在产业链衔接、价值链培育方面给予有力支撑。

现代物流业特别是与全球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网络逐步建立,能够为我国制造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远洋航运,来自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石以及中东、南美的石油,为我国钢铁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支持;通过国际航空货运、中欧班列等,产自我国的笔记本、手机、小商品可以快速进入中亚、欧洲市场,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引进来”“走出去”。

(三)促进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13]。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总体处于国际价值链中低端,除技术水平差异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企业长期以来对现代供应链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与供应商战略性合作意识,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自我服务的传统物流模式。

制造业供应链有利于有效消除信息孤岛、数据分割、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上下游企业缺乏联动等突出问题,创立敏捷化、柔性化以及可视、可感、可控的制造新模式,能够为企业捕捉市场机遇创造有利条件,对提高物流供应链的协同价值创造功能和创新服务模式、助推我国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跃升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关键是要补齐现代供应链系统设施、服务、标准等短板,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三、创新商贸产业链强化联动发展能力

(一)提升商贸业“门到门”服务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14]。对于复杂的产业运行系统,只有通过制订标准,才能获得最佳运行秩序和经济社会效益。商贸业一头连着千万工厂,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只有发展“门到门”服务,构建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销售网络才能消除商品流通障碍,最大限度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现代物流业特别是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对提升商贸业“门到门”服务水平,扩大商品流通规模,提升流通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物流业服务商贸业并进行模式创新,在电商与快递紧密结合和新零售不断发展背景下,商贸物流已经成为全新的产业生态。通过推进商贸物流分类、信息编码等基础类标准,运营规范、配送流程、质量控制等服务类标准,托盘、周转箱等商贸物流装备单元化标准,以及适应电子商务、网络零售、城市共同配送等流通现代化发展的商贸物流标准,能够为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商贸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传统商贸业形态。

(二)提高商贸业全链条协作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15]。商贸业服务链条长,涉及环节多,对物流运行服务和效率要求较高,必须提高全链条协同作业水平,这就需要通过信息化进行产业改造升级,释放信息化赋能商贸业的巨大潜能,促进商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推进,对提高商贸业供应链全链条协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信息系统以及行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全国各区域、节点城市、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和产业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间的信息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发展,对提高现代物流业与商贸业之间的服务运作协作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商贸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促进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商贸业迎来经营环境、形态功能、运营模式等多维度升级的机遇与挑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孕育了新零售模式,对商品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升级改造,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促进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商贸业创新转型、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的重要方向。

不论是传统商贸业还是新零售生态体系,现代物流业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技术升级来看,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的智慧物流助力商贸业转型升级发展,以高效、智能、精确、协同、环保的智慧物流解决方案作为支撑,从而达到提高商品配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减少甚至消灭库存的理想状态。从业态升级来看,随着全球贸易深入推进,贸易服务功能多样化趋势不可逆转,传统商贸与会展、跨境电商、保税加工等融合催生了“商贸+”的复合型新业态,必须依托完善物流体系以实现各环节无缝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扩散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16],要推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市场一体化[1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洞悉了现代物流业与要素高效流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为我们指明了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的主攻方向。

一、畅通区域物流大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18]。区域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和环境差异,客观上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物流需求差异化。经济欠发达地区为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追赶,缩小发展差距,必须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密切与发达地区间的分工合作,这对跨区域物流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跨区域物流大通道通常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方向一致的干线运输线路组合构成。畅通高效的跨区域物流大通道有利于实现物流资源集中、信息共享和服务协作,提高要素、商品跨区域流动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是支撑我国区域发展格局重大调整的重要保障。

随着区域产业分工不断拓展,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产品生产与消费在空间上分离、在流程上组合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形态和趋势,这就需要消除各类经济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区域时空壁垒,减少交易延误,降低交易成本。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实现了资金流和信息流高效流动,对物流规模和效率同步提高提出新的要求。畅通区域物流大通道可以明显提升要素流动效率,降低跨区域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消除区域壁垒和产业分工合作障碍,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和规模;可以有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区域分工效率,带动经济要素在空间上优化配置,实现在特定城市、产业布局集聚区的集群效应,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物流通道正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推动区域物流大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19]。现代物流业发展离不开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建设,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从业人员等要素投入和物流组织管理。通过加强跨区域物流合作,能够有效整合各类存量物流资源,促进物流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物流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节约资本、土地、人力等要素投入量,提高现代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水平;同时,实现跨区域物流活动的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高效衔接,避免物流设施分离、物流需求分散、物流市场分割,提高物流要素生产效率。在企业层面,跨区域物流合作可以实现设施设备、信息资源等互联共享,促进物流作业流程无缝衔接,提高物流从业人员劳动效率和现有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企业间的跨区域物流合作也可加快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其中,规模经济效应表现为通过优化运输、集中仓储、共享信息等方式,降低提供物流服务的单位成本,实现物流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范围经济效应表现为通过配送协同、仓储协同等方式,提高企业提供多样化物流服务的能力。

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繁荣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市场交易成本,交易成本越低,经济越繁荣。物流是克服生产、消费时间和空间矛盾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跨区域密切合作,物流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市场组织化,以契约形式确定与生产企业、商贸企业间的交易程序与利益关系,利用组织的确定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市场化,保持各物流企业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一体化组织的激励失灵、信息扭曲等问题,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此基础上促使区域物流运行更加顺畅,带动区域经济繁荣。

跨区域物流合作在提高物流要素使用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的同时,可以促进现代物流业区域专业化分工,推动企业聚焦运输、仓储、装卸等细分领域,从而更容易催生技术创新,改进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物流新产品新服务,形成新业态新模式。比如,通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通过集装箱运输、特种货物加固技术,提高物资运输效率及完好率。又如,为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出现的仓单质押业务,为满足电子商务发展而出现的“当日达”“即日到”配送服务,为满足远距离跨区域运输客户的“一站式”门到门服务等。同时,跨区域物流合作可以有效协调物流企业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保护企业创新成果,避免“搭便车”行为,营造公平创新环境。

三、打造城市物流大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对郑州建设铁路港、公路港、空港、海港“四港一体”城市物流大平台的发展理念,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的战略构想表示肯定[20]。建设城市物流大平台,能够为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功能提供发展环境和集成条件,推动商贸业、制造业等依托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聚集发展,带动各类物流要素集聚并融合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现代物流业不仅实现从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向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等新服务领域拓展,向包装、末端加工、客户服务、维修等增值环节延伸,而且可以带动物流相关的能源供应、设备销售租赁、技术服务等发展,形成供应链整体要素聚集和竞争力提升,为现代物流业规模扩张、价值链提升、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并进一步形成技术、知识等方面的外溢效应,推动形成更大规模的区域物流要素集聚创新。

现代物流业聚集发展带来的物流资源和要素高度集聚,为现代物流业带来资源共享、成本降低、便捷高效、合作协同等便利条件,有利于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共享仓储、分拣、加工、装卸及车辆等设施设备,以及信息、知识、金融乃至人力资源,促使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推动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大量集聚的物流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等资源为物流市场供需双方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营造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和稳定的供求关系。同时,为保持竞争优势,物流企业需要不断通过专业整合提供多样化的物流和其他延伸服务,推动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水平。

打造城市物流大平台对发展枢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物流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畅通骨干物流通道,借助现代物流业集聚发展带来的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加便利的物流服务优势,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联动区域主导产业,培育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规模的一种新经济形态。现代物流业聚集和规模化发展,为吸引商贸、金融、旅游等产业聚集融合,形成新型物流服务生态圈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形成以物流枢纽为核心的枢纽经济发育。通过发展枢纽经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物流要素和产业要素,将服务对象由原来主要服务城市自身生产生活拓展至服务周边区域,打造区域物流服务组织中心,为城市发展培育具有增量价值的物流及关联产业。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内陆城市通过发展枢纽经济形成了较好的经济产业规模扩张势头,成为区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四、促进城乡物流大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现代物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在新疆考察时,勉励新疆果业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为促进新疆果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多作贡献[21]。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22]46;发挥自身优势,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2]101。城乡物流融合发展,既能扩大农产品销售区域,促进农民增收;又能加快乡村旅游、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还能为农民创造本地就业岗位,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有力支撑。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现代物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城市物流相对集中、具备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物流具有典型的需求相对分散、组织规模较小、流动方向不平衡、季节性明显等特征,导致农村物流服务提质增效面临“瓶颈”。但同时,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的不同特点,也为两者双向对接消弭农村物流发展“瓶颈”带来了巨大空间。通过将城市物流大平台与农村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建设有机结合,整合城乡物流资源,一方面,依托田间冷库、乡村货运站以及农村末端快递网点等,加强与城市物流节点对接,为双向辐射创造条件,促进城乡物流供需匹配;另一方面,以城市物流节点为依托,精准打通农村节点和城市网络之间的物流支线通道,形成城乡双向辐射物流网络,普及推广电子商务,形成一体化的支线物流服务系统,并借助城市物流枢纽实现与干线物流通道有机对接,将城乡之间两类特质不同的单向物流运行活动转变为供需结合的双向网络运行,为城乡间要素流动和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亚太国家要共同致力于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通过硬件的互联互通,拉近各经济体的距离,为联接亚太、通达世界铺设道路[23]。这一重要论述,以点带面阐明了现代物流业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深化全面开放的时代任务。现代国际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创新下的竞争,与传统以贸易为主的国际竞争相比,竞争模式、手段、技术等均发生巨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加强我国国际物流竞争力,加快物流企业“走出去”步伐,拓展“一带一路”物流合作新空间具有深远意义。

一、不断提升国际物流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一流物流服务,指示重庆两江新区果园港要把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服务好,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好,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好[24];指示广西北部湾港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25]。当前,世界各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但受资源要素禀赋、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国在“微笑曲线”上所处层次并不相同。高水平全面开放需要针对不同国家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历史传统、不同文化宗教、不同风俗习惯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对现代物流业而言,高品质的物流服务不仅体现为强大的物流设施能力,更表现为服务理念、标准、质量等“软实力”,要通过提供符合东道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消费习惯的国际物流服务产品,为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高水平全面开放提供支撑。

国际物流竞争力不仅体现为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能力,更体现在相关国际规则的话语权上。我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贸易规则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在国际物流领域,由于适用于国际铁路联运特点的国际贸易规则还未形成,尚无准确的交货条款和贸易术语,实际中通常简单套用海运交货条款的贸易规则或者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中的相关规定,导致相关条款理解存在差异,不利于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新模式发展。2017年4月,中国、白俄罗斯、德国、哈萨克斯坦、蒙古、波兰和俄罗斯等7国铁路部门签署《关于深化中欧班列合作协议》,通过与沿线国家建立合作机制,推进海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扩大海关监管结果参考互认、商检海关合作协定,有效提高中欧班列通关效率。同时,我国通过建设海外分拨仓、物流园区、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等,推动与周边国家贸易投资、税收、海关、交通运输、公安边防和边境检验检疫等制度和政策对接;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推动与沿线国家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贸易便利化、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制度和政策上的有效对接,为国际物流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二、加快物流“走出去”步伐

近年来,从中国邮政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到顺丰、菜鸟等民营物流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新市场,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我国物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的过程并非一片坦途,既要了解东道国物流法规政策,避免可能触碰的“雷区”,又要面对发达国家经营较为成熟的强大竞争对手,如何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但也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和软硬件实力。当前,中国邮政海外仓已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办业务,在当地实现24小时内配送。顺丰推出东欧仓、中欧仓等服务,提出让俄罗斯消费者享受到“中国式”快递服务。菜鸟网络提出“全球72小时可达”的目标,在西班牙新开的海外仓已经实现了“全境72小时直达”。

除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物流企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近年来,针对中亚、西亚北非等贸易能力较弱的地区,我国通过援助集装箱检测设备,开展出入境动植物检验检疫、进出口食品安全、贸易便利化等合作项目,提高货物通关速度和效率,提高海关检测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升海关通关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切实推动其融入全球价值链;针对西亚北非等区域内贸易水平偏弱的地区,结合重点国家发展需求,在对其主要边境口岸、枢纽港口、跨境运输道路节点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拥堵瓶颈给出系统解决方案,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升级运营管理系统,改善现场作业流程,培训相关机构人员;针对南亚、中亚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利用对外援助资金建设国际机场、港口和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

三、拓展“一带一路”物流合作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加强基于全球互联互通网络、国际物流及运输、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等的国际合作。在推进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方面,习近平主席积极倡议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签署《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为畅通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中亚到印度洋和波斯湾的交通运输走廊夯实基础;在国际物流合作方面,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俄罗斯、德国、波兰、意大利、西班牙、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阿盟、非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领导人时,对深化交通物流、铁路、公路、航空、过境运输、交通物流枢纽、中欧班列等领域多双边合作提出期望;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方面,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对开展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合作发出倡议,强调供应链整合、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对融入全球经贸产业格局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物流特别是中欧班列发展。2014年,习近平主席会见时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时指出,中欧货运班列发展势头良好,“义新欧”铁路计划从浙江义乌出发,抵达终点马德里,中方欢迎西方积极参与建设和运营,共同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26]。对中哈(哈萨克斯坦)亚欧跨境货运班列,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哈亚欧跨境货运班列的启动不仅惠及中哈两国,而且将为“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创造更多运输便利和合作机遇,体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机对接。哈萨克斯坦已经从传统内陆国转型为亚欧大陆关键运输枢纽,在东西方贸易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7]

随着中欧班列的发展和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的建设,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程物流时间大大压缩,物流服务效率得到提升。在新亚欧大陆桥方向,“蓉欧快铁”迅速发展使四川与欧洲的时空距离从以前港口海运的40多天缩短到了11天。国内海关通关效率也不断提高。2018年,新疆阿拉山口口岸设立中欧班列“专门窗口”,进出境中欧班列在口岸通关环节时间压缩至最快20分钟,比此前提速三分之一。中欧班列等国际物流新模式,不仅拉近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时空距离,而且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与相关国家间的经贸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着力擘画国际交通和物流大通道网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互赢的丝路精神,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物流合作发展、扩大了贸易产业合作。


[1]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28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2]《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4月26日),《求是》2019年第17期。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0页。

[4]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6页。

[5]《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页。

[6]《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2018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8]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6月13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4日。

[9]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20年2月14日),《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

[10]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2020年5月23日),《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

[11]《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8年9月21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2页。

[12]在看望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2020年5月23日),《人民日报》2020年5月24日。

[13]在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的讲话(201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2019年9月19日。

[14]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4-28日),《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15]在全国网络安全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8年4月20-21日),《人民日报》2018年4月22日。

[16]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2014年6月3日),《人民日报》2014年6月4日。

[17]在京津冀三省市考察并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2019年1月16-18日),《人民日报》2019年1月19日。

[18]《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求是》2019年第24期。

[19]在湖北考察改革发展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21-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4日。

[20]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5月9-10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1日。

[21]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2014年4月27-30日),《人民日报》2014年5月1日。

[22]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23]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14年11月9日),《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0日。

[24]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2016年1月4-6日),《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

[25]在广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7年4月19-21日),《人民日报》2017年4月22日。

[26]《习近平会见西班牙首相拉霍伊》(2014年9月26日),《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

[27]《习近平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参观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并出席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2017年6月8日),《人民日报》2017年6月9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